类别
被子植物
中文名
豚草
别名
普通豚草
艾叶破坏草
艾叶豚草
美洲艾
美洲豚草
猪草
学名
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innaeus
中文科名
菊科
中文属名
豚草属
原产国家或地区
中美和北美
云南分布
盈江。
引入省份
- 上海
- 云南
- 内蒙古
- 北京
- 台湾
- 吉林
- 四川
- 天津
- 安徽
- 山东
- 山西
- 广东
- 广西
- 江苏
- 江西
- 河北
- 河南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福建
- 贵州
- 辽宁
- 陕西
- 黑龙江
参考文献
[1]马金双,李惠茹.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名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马柱芳,谷芸.云南省德宏州外来入侵生物调查与防控对策初探[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1,28(1):68~70.
[3]王建军,赵宝玉,李明涛,李蓉.生态入侵植物豚草及其综合防治[J].草业科学,2006,23(4):71-75.
[4]万方浩,刘全儒,谢明.生物入侵: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图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马柱芳,谷芸.云南省德宏州外来入侵生物调查与防控对策初探[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1,28(1):68~70.
[3]王建军,赵宝玉,李明涛,李蓉.生态入侵植物豚草及其综合防治[J].草业科学,2006,23(4):71-75.
[4]万方浩,刘全儒,谢明.生物入侵: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图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茎直立。下部叶对生,上部叶互生,羽状分裂,裂片条状。头状花序单性,雄头状花序半球形或卵形,具短梗,下垂,在枝端密集成总状花序。总苞宽半球形或碟形;总苞片全部结合,无肋,边缘具波状圆齿,稍被糙伏毛。花托具刚毛状托片;每个头状花序有10~15个不育的小花;花冠淡黄色,有短管部,上部钟状,有宽裂片;花药卵圆形;花柱不分裂,顶端膨大成画笔状。雌头状花序无花序梗,在雄头花序下面或在下部叶腋单生,或2~3个密集成团伞状,有1个无被能育的雌花,总苞闭合,具结合的总苞片,倒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顶端有围裹花柱的圆锥状嘴部,在顶部以下有4~6个尖刺,稍被糙毛;花柱2深裂,丝状,伸出总苞的嘴部。瘦果倒卵形,无毛,藏于坚硬的总苞中。花期7~10月,果期9~10月。
入侵等级
1级
入侵危害
豚草的蔓延蚕食了大片土地,造成农作物楷荒;能很快形成单种优势群落,导致原有植物群落的衰退和消亡,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威胁。豚草花粉可引起人体过敏、哮喘、过敏性皮炎等,对人体产生危害。可释放多种化感物质,对植物的生长有抑制和排斥作用,对土壤线虫和线蚓有一定抑制作用。
控制方法
采取以物理人工防除、生物防除、替代控制为主体,辅以化学防除的综合治理策略。
国内分布
国内分布信息
规范学名参考来源
Sp. Pl. 2: 988 (1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