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dens pilosa

类别
被子植物
中文名
鬼针草
别名
白花鬼针草
三叶鬼针草
引线草
学名
Bidens pilosa Linnaeus
中文科名
菊科
中文属名
鬼针草属
原产国家或地区
美洲
云南分布
景洪、大理、普洱、红河。
引入省份
  • 上海
  • 云南
  • 北京
  • 台湾
  • 四川
  • 天津
  • 安徽
  • 山东
  • 山西
  • 广东
  • 广西
  • 江苏
  • 江西
  • 河北
  • 河南
  • 浙江
  • 海南
  • 湖北
  • 湖南
  • 澳门
  • 甘肃
  • 福建
  • 西藏
  • 贵州
  • 辽宁
  • 重庆
  • 陕西
  • 香港
  • 黑龙江
参考文献
[1]许美玲,谢恭莉,彭建松.云南普洱市湿地植物调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5):1486~1488.
[2]张桂彬,杨青,杨东,等.洱海流域湿地水生被子植物区系研究[J].水生态学杂志,2011,32(3):1~8.
[3]陶川.云南普洱外来入侵植物的初步调查[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8(6):1-5.
[4]万方浩,刘全儒,谢明.2012.生物入侵: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图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茎直立,钝四棱形,无毛或上部被极稀疏的柔毛。茎下部叶较小,3裂或不分裂,通常在开花前枯萎;中部叶具长1.5~5cm无翅的柄,三出,小叶3枚,很少为具5小叶的羽状复叶,两侧小叶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先端锐尖,基部近圆形或阔楔形,有时偏斜,不对称,具短柄,边缘有锯齿、顶生小叶较大,长椭圆形或卵状长圆形,先端渐尖,基部渐狭或近圆形,边缘有锯齿,无毛或被极稀疏的短柔毛,上部叶小,3裂或不分裂,条状披针形。头状花序直径8~9mm。总苞基部被短柔毛,苞片7~8枚,条状匙形,上部稍宽,草质,外层托片披针形,果时长5~6mm,干膜质,背面褐色,具黄色边缘,内层较狭,条状披针形。无舌状花,盘花筒状,冠檐5齿裂。瘦果黑色,条形,略扁,具棱,上部具稀疏瘤状突起及刚毛,顶端芒刺3~4枚,具倒刺毛。
入侵等级
1级
入侵危害
生于村旁、路边及荒地中,是常见的旱田、果园、桑园和茶园的杂草,影响作物的产量。
控制方法
为避免瘦果传播,应该在瘦果成熟前人工铲除。鬼针草为我国民间常用草药,有清热解毒、散瘀活血的功效,主治上呼吸道感染、咽喉肿痛、急性阑尾炎、急性黄疸型肝炎、胃肠炎、风湿关节疼痛、疟疾,外用治疮将、毒蛇咬伤、跌打肿痛。
国内分布

国内分布信息

规范学名参考来源
Sp. Pl. 2: 832 (1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