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cago polymorpha

类别
被子植物
中文名
南苜蓿
别名
黄花草子
金花菜
学名
Medicago polymorpha Linnaeus
中文科名
豆科
中文属名
苜蓿属
原产国家或地区
西亚、中亚及地中海
云南分布
昆明、楚雄、玉溪、普洱、红河、文山、版纳、德宏。
引入省份
  • 上海
  • 云南
  • 内蒙古
  • 北京
  • 台湾
  • 四川
  • 安徽
  • 山东
  • 广东
  • 广西
  • 新疆
  • 江苏
  • 江西
  • 河北
  • 河南
  • 浙江
  • 海南
  • 湖北
  • 湖南
  • 甘肃
  • 福建
  • 西藏
  • 贵州
  • 辽宁
  • 重庆
  • 陕西
  • 香港
  • 黑龙江
参考文献
[1]马金双,李惠茹.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名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申时才,张付斗,徐高峰,等.云南外来入侵农田杂草发生与危害特点[J].西南农业学报,2012,25(2):554~561.
[3]车晋滇.中国外来杂草原色图鉴[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4]张斌.云南省南苜蓿和天蓝苜蓿根瘤菌BOX~PCR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12)5395~5397.
形态特征
一、二年生草本,高20~90cm。茎平卧、上升或直立,近四棱形,基部分枝,无毛或微被毛。叶柄柔软,细长,长1~5cm,上面具浅沟;托叶大,卵状长圆形,长4~7mm,先端渐尖,基部耳状,边缘具不整齐条裂,成丝状细条或深齿状缺刻,脉纹明显;羽状三出复叶;小叶倒卵形或三角状倒卵形,几等大,长7~20mm,宽5~15mm,纸质,先端钝,近截平或凹缺,具细尖,基部阔楔形,边缘在三分之一以上具浅锯齿,上面无毛,下面被疏柔毛,无斑纹。花序头状伞形,具花2~10朵;总花梗腋生,纤细无毛,长3~15mm,通常比叶短,花序轴先端不呈芒状尖;苞片甚小,尾尖;花长3~4mm;花梗不到1mm;萼钟形,长约2mm,萼齿披针形,与萼筒近等长,无毛或稀被毛;花冠黄色,旗瓣倒卵形,先端凹缺,基部阔楔形,比翼瓣和龙骨瓣长,翼瓣长圆形,基部具耳和稍阔的瓣柄,齿突甚发达,龙骨瓣比翼瓣稍短,基部具小耳,成钩状;子房长圆形,镰状上弯,微被毛。荚果盘形,暗绿褐色,顺时针方向紧旋1.5~2.5圈,直径4~6mm,螺面平坦无毛,有多条辐射状脉纹,近边缘处环结,每圈具棘刺或瘤突15枚;种子每圈1~2粒。种子长肾形,长约2.5mm,宽1.25mm,棕褐色,平滑。花期3~5月,果期5~6月。
入侵等级
4级
入侵危害
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影响本地动植物的生存。
控制方法
加强管理,将其扩散范围控制在一定区域内。南苜蓿重要的豆科牧草,具有较高的饲用价值,不仅是草食家畜的优质饲料,也是猪鸡等单胃动物冬春较为理想的青绿饲料;另外,南苜蓿根系发达,结瘤效果较好,固氮肥地的能力较强。
国内分布

国内分布信息

规范学名参考来源
Sp. Pl. 2: 779 (1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