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
被子植物
中文名
刺槐
别名
洋槐
学名
Robinia pseudoacacia Linnaeus
中文科名
豆科
中文属名
刺槐属
原产国家或地区
北美洲
云南分布
昆明、大理、文山、楚雄。
引入省份
- 上海
- 云南
- 内蒙古
- 北京
- 吉林
- 四川
- 天津
- 安徽
- 山东
- 山西
- 广东
- 广西
- 新疆
- 江苏
- 江西
- 河北
- 河南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澳门
- 甘肃
- 福建
- 西藏
- 贵州
- 辽宁
- 重庆
- 陕西
- 香港
- 黑龙江
参考文献
[1]马金双,李惠茹.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名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丁莉,杜凡,张大才.云南外来入侵植物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2006,35(4):98-103.
[3]徐海根,强胜.中国外来入侵物种编目[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4]徐海根,强胜.中国外来入侵生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5]解焱.生物入侵与中国生态安全[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丁莉,杜凡,张大才.云南外来入侵植物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2006,35(4):98-103.
[3]徐海根,强胜.中国外来入侵物种编目[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4]徐海根,强胜.中国外来入侵生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5]解焱.生物入侵与中国生态安全[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10~25m。树皮灰褐色至黑褐色,浅裂至深纵裂,稀光滑。羽状复叶长10~25cm;小叶柄长1~3mm;叶轴上面具沟槽;小托叶针芒状;小叶2~12对,常对生,椭圆形、长椭圆形或卵形,长2~5cm,宽1.5~2.2cm,先端圆,微凹,具小尖头,基部圆至阔楔形,全缘,上面绿色,下面灰绿色,幼时被短柔毛,后变无毛。总状花序腋生,长10~20cm,下垂,花多数,芳香;苞片早落;花梗长7~8mm;花萼斜钟状,长7~9mm,萼齿5,三角形至卵状三角形,密被柔毛;花冠白色,各瓣均具瓣柄,旗瓣近圆形;雄蕊二体,对旗瓣的1枚分离;子房线形,长约1.2cm,无毛,柄长2~3mm,花柱钻形,长约8mm,上弯,顶端具毛,柱头顶生。荚果褐色,或具红褐色斑纹,线状长圆形。种子褐色至黑褐色,微具光泽,有时具斑纹,近肾形,长5~6mm,宽约3mm,种脐圆形,偏于一端。花期4~6月,果期8~9月。
入侵等级
4级
入侵危害
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影响本地动植物的生存。
控制方法
加强管理,将其扩散范围控制在一定区域内。本种根系浅而发达,易风倒,适应性强,华北平原的黄淮流域有较多的成片造林,其他地区多为四旁绿色和零星栽植,多为行道树,为优良固沙保土树种;材质硬重,抗腐耐磨,宜作枕木、车辆、建筑、矿柱等多种用材;生长快,萌芽力强,是速生薪炭林树种;还是优良的蜜源植物;也可入药,主治止血。
国内分布
国内分布信息
规范学名参考来源
Sp. Pl. 2: 722 (1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