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ctinophora gossypiella ( Saunders, 1844 )

数据源序号
IAP-325
中文纲名
昆虫纲
中文目名
鳞翅目
中文科名
麦蛾科
中文属名
红龄虫属
中文名
棉红铃虫
拉丁名
Pectinophora gossypiella ( Saunders, 1844 )
入侵等级
2级
云南省分布
锦葵科农作物种植区均有发生。
国内分布
国内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其他各产棉区均有发生。
原产地
印度
形态特征
成蛾体长6.5mm,翅展12mm。棕黑色。头顶鳞片光滑。下唇须长而弯曲如镰刀状,超过头顶。触角棕色,基节有栉毛5~6根。前翅尖叶形,暗褐色,沿前缘有不明显的暗色斑,翅面夹有不均匀的暗色鳞片,并由此组成4条不规则的黑褐色横带,外缘有黄色缘毛。后翅菜刀形,银白色,缘毛较长。雄成虫有翅缰1根,雌成虫3根老熟幼虫体长11~13mm。体白色,体背各节有4个浅黑色毛片,毛片周围红色,粗看好像全体红色。头部红褐色,上颚黑色。
入侵危害
为害棉花蕾、花、铃、棉籽和纤维,引起蕾铃脱落,导致僵瓣等,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减少棉籽出油率。除棉等锦葵科棉属外,还寄生在洋绿豆、洋麻、蜀葵、黄麻、亚麻等8科77种植物。
控制方法
①摘败花、烧僵瓣枯铃。②用杨树枝或黑光灯诱蛾防治。③生物防治:采用性信息素迷向防治:用人工合成的红铃虫雌虫性信息素,悬挂或粘贴在棉株上,干扰雄蛾寻找雌蛾交配,可以减少棉红铃虫的虫口密度及危害。红铃虫的自然天敌有60多种,如澳洲赤眼蜂、金小蜂、茧蜂、姬蜂、草蛉、小花蝽等,可于4月份在棉仓内投放金小蜂30~50头/m3,可收到良好的生物防治效果。④适时用药防治:在成虫羽化盛期,用敌敌畏乳油2000~3000倍液喷雾,或用敌敌畏1.5~2.3kg/hm2,拌细湿土900kg左右撒施于棉田;在幼虫孵化盛期,用2.5%溴氰菊酯2000~3000倍液喷雾;各时期均可用BT可湿性粉剂(或乳剂)1.5~2.3kg/hm2,用水稀释1000倍喷雾。 ⑤收花后广场晒花,在晒场撒药带, 及时清除从棉花中爬出的幼虫。
参考文献
[1]蔡浩勇,黄联联,杨素梅.棉红铃虫发生规律、特点及其防治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09,15(08):162-163.
[2]孟文,刘乱臣,崔海英,马月红,王秀果.棉红铃虫发生发展趋势[J].病虫测报,1987(01):55.
[3]周永萍,师树新,葛朝红,田海燕,杜海英.河北省棉红铃虫的综合防治措施[J].棉花科学,2017,39(02):48-49.
规范学名
Pectinophora gossypiel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