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周二, 01/03/2023 - 14:35
数据源序号
IAP-325
中文纲名
昆虫纲
中文目名
鞘翅目
中文科名
小蠹科
中文属名
切梢小蠹属
中文名
横坑切梢小蠹
拉丁名
Tomicus minor (Wood & Bright, 1992)
入侵等级
2级
云南省分布
全省广泛分布。
国内分布
河南、江西、青海、陕西、四川、云南。
原产地
不明,分布于古北区和东洋区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4~4.7mm,头部、胸部背板黑色,鞘翅红褐色至黑褐色,全身布满绒毛和刻点,有强光泽。额部隆起,额心有点状凹陷,点中心生细短绒毛,倾向额顶。前胸背板前缘平直。鞘翅上刻点沟凹陷,沟间部的刻点较稀疏,鞘翅斜面第2沟间部不凹陷,上布颗粒和竖毛。幼虫体长5~6mm,体乳白色,头黄白色,口器褐色,粗而多褶皱,微弯曲。
入侵危害
横坑切梢小蠹主要危害云南松,一年发生一代,全年危害,无明显越冬现象,成虫羽化于4月下旬至5月下旬,羽化后即飞到树冠上蛀食枝梢,11月发育成熟后开始繁殖。自11月至次年3月,成虫主要在已经收到纵坑切梢小蠹危害的树木的中、下部产卵,繁殖期较纵坑切梢小蠹迟约1周。横坑切梢小蠹利用收到纵坑切梢小蠹蛀害的树木繁殖产卵,加强了蠹虫对云南松树的危害,加速了受害树木的死亡进程。
控制方法
①加强检疫,严禁调运蠹害木,清理蠹害木,进行药物熏蒸或烧毁处理,防止虫害扩散。②从生态学原理出发,逐步营造混交林,控制小蠹的林间种群密度,保持林内生态平衡。③利用小蠹虫聚集信息素诱捕器进行诱捕,于其扬飞前挂入林内,定期收集诱捕到的成虫,集中灭杀。
参考文献
[1]舒凝碧,朱翔,蒋昭龙.松纵坑切梢小蠹和横坑切梢小蠹在云南松蠹害木上的分布[J].云南林业科技,1991(03):52-53.
[2]梁红英,王红伟,杨桦.横坑切梢小蠹研究进展[J].现代园艺,2014(04):71-72.
[3]薛永贵,丁启含,华藏加,夏吾加,尕藏久美.横坑切梢小蠹生活史及危害规律初报[J].安徽农学通报,2007(17):154,186.
[4]叶辉,吕军,FrancoisL.云南横坑切梢小蠹生物学研究[J].昆虫学报,2004(02):223-228.
[5]王平彦.云南松三种切梢小蠹信息化学物质的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
[6]路荣春.云南纵坑切梢小蠹和横坑切梢小蠹生态学的研究及其有效引诱物质的探索[D].北京林业大学,2008.
[2]梁红英,王红伟,杨桦.横坑切梢小蠹研究进展[J].现代园艺,2014(04):71-72.
[3]薛永贵,丁启含,华藏加,夏吾加,尕藏久美.横坑切梢小蠹生活史及危害规律初报[J].安徽农学通报,2007(17):154,186.
[4]叶辉,吕军,FrancoisL.云南横坑切梢小蠹生物学研究[J].昆虫学报,2004(02):223-228.
[5]王平彦.云南松三种切梢小蠹信息化学物质的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
[6]路荣春.云南纵坑切梢小蠹和横坑切梢小蠹生态学的研究及其有效引诱物质的探索[D].北京林业大学,2008.
规范学名
Tomicus min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