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hobates catesbeianus

数据源序号
IAP-325
中文纲名
两栖纲
中文目名
无尾目
中文科名
蛙科
中文属名
蛙属
中文名
牛蛙
别名
牛蛙
菜蛙
拉丁名
Lithobates catesbeianus
入侵等级
2级
云南省分布
昆明、楚雄、大理、丽江、保山、玉溪、曲靖。
国内分布
中国北京以南地区均有养殖,已知在浙江、四川、云南等省区形成野外自然种群。
原产地
北美
形态特征
体型大而粗壮,头长与头宽几乎相等,吻端钝圆,鼓膜与眼径等大或略大。皮肤略粗糙,无背侧褶。前肢短,指端钝圆,关节下瘤显著;后肢较长,趾关节下瘤明显,趾间全蹼。生活时绿色、绿棕色,带有暗棕色条纹,头部及口缘鲜绿色,四肢具横纹或点状斑;腹部白色,有暗灰色细纹。
入侵危害
牛蛙个体较大,成体能吞食比它个体小的动物,包括昆虫、蛙、蛇、蜥蜴等;蝌蚪不但能取食水生植物、细菌、死鱼等,还能与当地蛙类蝌蚪形成竞争,减少当地蝌蚪的取食活动,改变当地蛙的生境利用格局,导致许多土著两栖动物种群减少甚至区域绝灭。尤其在亚热带野外生长繁殖较快,且对静水水域及其周边生态的生物及其生态环境(包括两栖类)影响较大。此外,牛蛙还携带01群稻叶型霍乱弧菌(Vibriocholerae)的非流行性株,该菌株为人畜共患的致病菌。
控制方法
20世纪60年代作为经济开发物种引进,随后进入云南,曾作为云南热区经济开发项目进行养殖,并向各地推广,期间有部分个体流失,并在当地自然生长繁殖,尤其在亚热带生长繁殖较快,对静水水域生物及其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目前人工饲养繁殖基本停滞,威胁主要来自野外自然生长繁殖居群的增长。因此需对野外自然居群的分布和生长状况进行调查监测,全面了解掌握该物种详细的分布、野外居群状况,栖息地选择、入侵过程和机制等,以便提出和采取具体的应对措施。当前可鼓励野外捕捉,控制居群数量,减少和防止分布扩展。牛蛙始以发展经济而引进的,具有较大的利用和开发价值,尤其可作为肉食品和营养品开发,造成野外入侵的原因是以往对生物入侵的严重性重视不足,对饲养繁殖的管理不严。因此,严控和监管是关键。
参考文献
[1]周伟,蔡永寿,张成生.昆明两栖动物分布与栖息环境关系初探[J].四川动物,2000.19(1):9-11.
[2]李成,谢锋.牛蛙入侵新案例与管理对策分析[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4.10(1):95-98.
[3]费梁,叶昌媛,江建平.中国两栖动物及其分布彩色图鉴[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4]李闯,王力军,史海涛,等.警惕北美牛蛙入侵海南的风险叫.动物学杂志,2013,48(2):284-286.
[5]武正军,王彦平,李义明.浙江东部牛蛙的自然种群及潜在危害[J].生物多样性,2004,12(4):441-446.
[6]龚艳清,黄印尧,万三元.从牛蛙中检出01群霍乱弧菌的报告[J].福建畜牧兽医,2000,22(1):43-44.
规范学名
Lithobates catesbeian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