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
被子植物
中文名
野甘草
别名
冰糖草
学名
Scoparia dulcis Linnaeus
中文科名
玄参科
中文属名
野甘草属
原产国家或地区
热带美洲
云南分布
泸水、云龙、大理、保山、龙陵、施甸、盈江、瑞丽、芒市、镇康、耿马、沧源、永德、临沧、孟连、景洪、勐海、勐腊、金平、河口。
引入省份
- 上海
- 云南
- 北京
- 台湾
- 四川
- 山东
- 广东
- 广西
- 新疆
- 江苏
- 江西
- 河北
- 海南
- 澳门
- 福建
- 贵州
- 香港
参考文献
[1]马金双,李惠茹.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名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马金双.中国外来入侵植物调研报告(下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3]丁莉,杜凡,张大才.云南外来入侵植物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2006,35(4):98-103.
[4]管志斌,邓文华,黄志玲,等.西双版纳外来入侵植物初步调查[J].热带农业科技,2006,29(4):35-38.
[5]徐成东,董晓东,陆树刚.红河流域的外来入侵物种[J].生态学杂志,2006,25(2):194-200.
[6]徐成东,陆树刚.云南的外来入侵植物[J].广西植物,2006,26(3):227-234.
[7]胡发广,段春芳,刘光华.云南怒江干热河谷区农田外来入侵杂草的调查[J].杂草科学,2007,(4):20~23.
[8]赵见明.瑞丽主要外来入侵植物[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7,27(1):20-14.
[9]刘峰,陶国达,王东升.纳板河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状况调查及防范对策[J].林业调查规划,2008,33(6):112~114.
[10]申时才,张付斗,徐高峰,等.云南外来入侵农田杂草发生与危害特点[J].西南农业学报,2012,25(2):554~561.
[11]陶永祥,赵建伟,王兰新,等.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现状调查[J].山东林业科技,2017,47(1):58~61.
[12]李振宇,解焱.中国外来入侵种[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13]万方浩,刘全儒,谢明.生物入侵: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图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14]严靖,闫小玲,马金双.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彩色图鉴[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15]徐海根,强胜.中国外来入侵生物(上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2]马金双.中国外来入侵植物调研报告(下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3]丁莉,杜凡,张大才.云南外来入侵植物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2006,35(4):98-103.
[4]管志斌,邓文华,黄志玲,等.西双版纳外来入侵植物初步调查[J].热带农业科技,2006,29(4):35-38.
[5]徐成东,董晓东,陆树刚.红河流域的外来入侵物种[J].生态学杂志,2006,25(2):194-200.
[6]徐成东,陆树刚.云南的外来入侵植物[J].广西植物,2006,26(3):227-234.
[7]胡发广,段春芳,刘光华.云南怒江干热河谷区农田外来入侵杂草的调查[J].杂草科学,2007,(4):20~23.
[8]赵见明.瑞丽主要外来入侵植物[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7,27(1):20-14.
[9]刘峰,陶国达,王东升.纳板河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状况调查及防范对策[J].林业调查规划,2008,33(6):112~114.
[10]申时才,张付斗,徐高峰,等.云南外来入侵农田杂草发生与危害特点[J].西南农业学报,2012,25(2):554~561.
[11]陶永祥,赵建伟,王兰新,等.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现状调查[J].山东林业科技,2017,47(1):58~61.
[12]李振宇,解焱.中国外来入侵种[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13]万方浩,刘全儒,谢明.生物入侵: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图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14]严靖,闫小玲,马金双.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彩色图鉴[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15]徐海根,强胜.中国外来入侵生物(上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形态特征
多年生直立草本或半灌木状。株高达1m,无毛。茎直立,有数条明显的纵棱,多分枝。叶对生或轮生,近菱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2cm,先端短尖,基部渐狭成短柄,中部以下全缘,上部边缘有锯齿。花生于叶腋,花梗细长,5~10mm,花冠辐状,白色,长约4mm,萼片4,分生,卵状长圆形,长约2mm,有睫毛。蒴果球形,直径2~3mm,两侧开裂。花果期几乎全年。
入侵等级
2级
入侵危害
农田或草地杂草,影响经济作物生长,破坏当地生态景观。
控制方法
严禁引种栽培;利用草甘膦等进行化学防治。
国内分布
国内分布信息
规范学名参考来源
Sp. Pl. 1: 116 (1753)